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软件机器人等),运用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开展政务服务,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也是数字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在这个过程中软件机器人可以开展多方面的功能。
这里,根据博为小帮软件机器人近来年在政务领域的实施案例,总结了软件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景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平台与其他各业务系统的连通
在网上公开的某市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案中,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建设目标是建成全市一体化政务协同办公平台,逐步打通市级以下办公系统,促进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提高行政效能。
城市治理的“一网统管”的建设目标是统筹整合多部门的数据与系统,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建设无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智慧化水平。自然资源规划方面,建成自然源规划一体化平台,实现自然资源管理与服务的精准化和高效化。 自然资源规划一体化平台建设中,融合原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林业等信息化成果,建设统一互联的“一张图、一个平台” 信息化运行架构。
而实现机关内部的“一件事联办”的一网协同,需要全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办公协同。
无论是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还是一网协同的建设都基于统一的业务平台,实现数据的统一对接和统一办理。同时需要实现统一平台与多个业务部门,与部级、省级、市级、区级、乡镇级等各级别,甚至其他省、地、市的数据共享。要实现数据共享,必须解决系统之间数据无法联通的问题。
而博为小帮软件机器人不需要改造现有IT系统,不需要IT系统厂家配合,自动实现从源信息系统数据与目标系统数据的桥接,连通信息孤岛之间数据,是实现跨系统或应用的连接器。
2、跨系统信息查询和获取
政务中心窗口办事人员,在业务办理处理中必须从第三方系统/网站查询数据,然后根据这个结果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对于有些证件的发放流程,可能需要多次查询不同的系统,然后才能发放证照。很多情况下,需人工查询的系统只有客户端,没有接口,比如人行征信检查、发票真伪查询等。
此时,软件机器人可以通过客户端登录需查询的多个系统,然后将数据采集出来或者进行其他操作。
比如,某呼叫中心业务根据用户咨询记录进行回答,人工需要分别访问7个传统系统获取信息。人工处理1件业务平均需要约6分钟,有时甚至要接多次来电才能解决问题.实施软件机器人后,只要输入用户ID,软件机器人即可显示7项信息汇总。
3、二次录入
因为数据孤岛难以打通,通过人工“二次录入“成为联通政务系统的常用办法。比如,申请办理《危险货物运输经营以外的道路货运运输经营许可证》,群众提交了“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申请表”“交通运输行政许可申请书”等相关信息后,政务服务大厅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材料审查通过之后,工作人员必须将这些信息录入到“专网”——省一级道路运政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只有专网进、专网出,才能打印出来相关许可证。
再比如,文化部门有18项行政许可事项,其中设立经营娱乐场所、网吧等3项审批业务,需要进入中国文化市场网,然后将信息“二次录入”到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而涉及民政部门的行政许可业务,目前有5大项30多个小项,其中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等2大项14个小项,需要“二次录入”到省一级社会组织管理平台才能打印许可证。办事群众在政务服务网上录入信息,相关工作人员预审通过后,再录入到内部业务系统进行审批,大大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效率。
同时,内外网的隔离也带来了系统之间信息不同步而需要“二次录入”的情况。
某市公民群众案情上诉,是在某市法院外网系统(金融智审平台)提交上诉、上诉材料,而案件的立案、分案、分庭、 庭审排期、分配银行收费虚拟账号、归档等操作是在该法院内网系统(立案系统,财务系统)进行,期间还需要将内网系统案件分案、排期等信息同步到外网系统。所以,需将法院外网系统的案件同步到内网系统,以供立案、分案、排期、分配银行收费账号、归档等。但是,法院内、外网系统之间没有API等传统IT途径同步数据。
从案件Excel文件中逐个案件字段信息复制粘贴到内网系统,循环复制粘贴;因案件字段信息比较多,因而需录入内网系统的字段比较多,手工录入时容易录入错误;内网系统之间需多次同步信息,而非同步一次即可。
如果部署使用博为小帮软件机器人,窗口工作人员只需在一个系统中录入一次申办信息,软件机器人能自动把该申办信息复制并录入到其他系统。软件机器人也能在无人值守情况下,能够及时准确地完成内、外网系统数据交换、同步工作 ,工作效率提升10倍以上。
工作人员无需再进行数据的“二次录入”操作,这样提高了工作人员办理效率,工作人员还能将节省的时间聚焦于更优质、更贴心的服务。
4、电子证照的自动生成
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大量纸质证照的提交和流转。例如,在办理某些许可证时,若遗漏材料,还得来回往返多趟,反复提交;证照信息又要通过人工进行查验,审批效率低下,给企业、个人办事带来了诸多不便。
国务院此前印发《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提出,推进电子证照归集运用,2022年底前全面实现涉企证照电子化。作为传统证照的升级,电子证照是一种更为高效的证明方式,在办理相关业务时能够减少申请材料的使用,便于证照的携带、保存及流转,提升办事效率。不过,在电子证照实际发行中,流程依然复杂。
以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为例,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建设、设计、监理、施工等多家单位的信息,量大且复杂,而这些信息需要在施工许可证生成时被关联。
一张施工许可电子证照的生成,往往需要工作人员人工从“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一体化平台”筛选并提取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基本信息,共计10多个子页面提取至少50余个字段,然后登录“电子证照共享平台系统”依次录入。生成施工许可电子证照的整个操作过程繁杂且耗时,人工操作平均完成单条数据需要25分钟;通过部署软件机器人后,整个电子证照的发放操作可以自动完成,耗时大约是2分钟左右。
5、辅助监督管理
从指定系统界面定期发起查询,并在满足设定的条件后触发后续自动操作是软件机器人经常应用的领域,而这个过程也是政务部门监管工作常见的流程。
传统国土监控系统无法实现监控图片的自动采集,监察人员工作繁忙,无法在跨时段内凭记忆来判断差异。而现有视频监控服务平台对历史大数据的支持力度较弱,无法提供强大的数据分析计算服务。国土局希望搭建一个智能平台,能够自动控制摄像头采集国土监控影像数据,并实现对国土监控影像数据进行自动解析、比对和差异识别,智能诊断出需要处理的国土变化情况。
通过部署软件机器人,可以采集国土监控影像数据,并将采集的国土影像数据进行自动解析,实现了监控图像的自动采集、分析识别与智能比对,极大提高了国王资源监察、执法的工作效率。
而在某救援机构,在部署软件机器人用于监控之前,需要人工大量、重复的翻看管理系统内自动更新显示的派遣案件状态,该系统在不同逻辑下触发不同的警报级别,跟踪小组需要实时对触发指定警报的案件进行人工电话跟进,但是系统只能显示24小时内的所有的案件数据,每天的实时案件数据有500页之多,每页只显示10条案件数据,跟踪小组无法高效的找到需要人工跟进的警报案件,严重拖慢工作效率与应急响应率。
该组织通过部署了2台监控软件机器人,对案件数据池页面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循环监控,监控机器人就像2名不知疲倦的巡逻兵持续的、往复遍历各监控页,并将不需要人工跟踪的案件管理系统中进行移除操作(每月移除约30万个案件),让跟踪小组随时可以直接找到问题案件。这样大幅提升了跟踪小组的工作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同时将其他环节执行任务的问题暴露了出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改,又大幅提升了整体服务质量和流程管理水平。
对于司法部门来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违法行为都是在网上发生的,如虚假广告、钓鱼网站等,在办理案件时需要将这些违法证据固定下来,以往都是靠人工搜索、截屏等传统的方式,由于互联网信息量太大,工作效率低下。利用软件机器人可以很好地采集信息、固定证据并将证据保存在本地计算机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6、报表生成自动化和统计分析自动化
政务报告与报表的数据来源于多个系统,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难度比较高,需要工作人员了解各业务系统和指标体系,工作压力大,往往出现报告数据不及时的情况。
比如税务部门每个月需统计分析征收情况,将企业的征收数据进行同比、环比、累计等多角度的对比,然后对税收缴纳的增减进行分析,生成征收报告。软件机器人可以根据标准的报告模板,可按照规则要求,将从内外部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自动生成报告。软件机器人也可以按照统计规则,对于业务数据进行统计,然后对统计结果分析,生成统计图表,并发送邮件。
对于税务部门来说,每月初需在金税三期系统和社会保险系统中,导出七个分项统计表,然后将本月数据、上月数据、同期去年数据,计算及填入社保费收入增减清册、社保费和非税收入完成情况表中,完成统计数据,共需填写240个计算后数据。人工操作需要时间为3天,而软件机器人仅耗时1小时,且不出错。